面對當今全球最迫切的暖化課題,建立低碳技術發展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CTD) ,開創溫室氣體減量技術,已經是全世界必須面對的課題。不論是因應「京都議定書」對溫室氣體減量之規範,或基於地球村理念,均紛紛推行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溫室氣體減量趨勢即透過國際產銷供應鏈或國內環保法規要求,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活動,做好能源使用與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未來將成為企業確保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對於減碳的技術,以台灣主要排炭產業為例,例如火力發電、水泥製造、鋼鐵、化工業等將是優先面臨。因此國內外紛紛有各種碳捕獲的技術可以提供利用,像是工研院的鈣迴路捕獲技術,或是日本東芝的電磚捕獲技術,都是近年來討論度高的標的。但是普遍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碳捕獲後的後續處理問題。以台電火力發電來說,詳圖一。當火力發電利用集塵設備及排煙脫硫設備捕獲下來的底灰、飛灰、石膏等有了循環利用的方式,但是另一個二氧化碳排放要怎麼處理?
再以工研院的鈣迴路捕獲技術為例,詳圖二。產生的CaCO3要如何處理?
日本東芝的電磚捕獲技術為例,碳捕獲後產生的大量CO要何去何從?
這些碳捕獲的衍生物是否會成為二次汙染?變成另一個棘手問題。
因此在引用碳捕獲技術時,必須同時考慮到後續的衍生物處理問題,讓這些衍生物可以再循環利用成為資源,這樣才可以達到真正減碳的目的。
目前本公司已掌握碳捕獲及後續碳處理的相關技術資訊,該技術業經實地工廠執行測試可以達到CCS衍生物的循環利用。也歡迎對於相關技術有興趣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