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價值與投資資本的市場價值

中小型企業評價

之前與國外的評價人員一起討論在企業評價中是否應該使用投資資本市場價值(MVIC)或企業價值(EV)的方法。在本文中,作者討論了這兩個概念,並闡明了為什麼人們可能會使用其中一個而不是另一個。

定義

首先就這兩類的定義先行了解:

MVIC:股權市值加上投資資本債務部分的市值。

EV:MVIC,通常進行調整以消除全部或部分現金和現金等以及其他非營運資產。

市場法

在市場法下,我們通常採用:類比公司法或可比較交易法。在使用這兩種方法時,市場數據的來源都會提供我們用於計算市場倍數的標準的定義。例如,如果市場數據顯示價格與 EBITDA、帳面淨值、本益比等的倍數,且價格定義為 EV,則我們必須遵循市場資料來源所描述的 EV 定義。

在進行衡量時,一般會考慮使用某些市場倍數來對公司進行評價的有效性,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據市場方法計算 MVIC 或 EV都相對較簡單。

收入法

為了定義和理解如何在收入法下使用 MVIC 和 EV,一般會採用高登成長模型:

價值=貼現率-穩定成長率

其中價值指的是股權、MVIC 或 EV,右邊是穩定的收益流(例如股權淨現金流、投資資本淨現金流量),折現率和成長率穩定。

評估股權淨現金流量

價值定義:股權的市場價值。包括所有營運資產。

當我們將淨現金流折現為權益時,折現率通常使用 CAPM 或堆別法來制定。至少在理論上,我們的現金流將代表投資公司股權的投資者可用的現金。

將淨現金流量折現為權益的結果將是權益的市場價值。理論上,股權價值應涵蓋產生股權淨現金流所需的所有企業資產。這代表的是營運資金、設備、商譽等都包含在最終的股權價值中。

評估投資資本的淨現金流量

價值定義:MVIC。包括所有經營資產和附息債務。

當我們將淨現金流折現為投資資本時,我們使用根據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制定的折現率。投資資本淨現金流量衡量股東可用的淨現金流量以及向公司提供債務資本的債權人可用的現金流量。這些現金流量共同代表股權價值和投資資本債務價值。

我們通常將投資資本債務定義為有息債務,因為債務的現金流量源自於利息支出。到目前為止,MVIC 公式如下所示:

MVIC = 股權 + 有息債務

同樣,理論上,MVIC 應包括所有營運資產。此外,投資資本債務應包括公司永久資本結構中使用的有息債務。短期債務、季節性債務和相關利息支出應不計入投資資本債務計算。

MVIC 與 EV

儘管 MVIC 和 EV 都是使用投資資本的淨現金流量來計算的,但它們對投資資本的定義有所不同。

使用MVIC

MVIC常用於收益法和市場法的應用。

如果我們在將淨現金流折現為投資資本時選擇使用 MVIC,則我們承認特定資產和負債(即投資資本)被用來產生該現金流。因此,這些資產和負債應包含在 MVIC 計算中,其中包含必要的營運資金,可能包括或不包括現金。

為了從 MVIC 轉向股權,我們只需去除付息負債,得出以下公式:

股權 = MVIC – 付息負債

使用EV

EV 最常用於交易,通常在交易協議中定義,例如意向書。在實務上很看到採用EV來衡量商業價值。如果將淨現金流折現為投資資本後得出 EV 而不是 MVIC,這意味著什麼?

根據本文開頭所示的定義,EV 等於 MVIC 減去全部或部分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透過將我們之前討論的 MVIC 公式與 EV 的定義結合,我們得到以下結果:

EV = MVIC – 現金

EV = 股權 + 有息債 – 現金

如果我們選擇 EV 作為將淨現金流量折現到投資資本的結果,則表示現金(無論是全部還是部分)對於產生投資資本的淨現金流量並不是必需的,因為現金不是 EV 的一部分。本質上,我們是說現金是一種非營運資產,因此應該重新計入股本。

股本 = EV – 付息負債 + 現金

結論

從本質上講,MVIC 和 EV 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現金的處理方式。根據 MVIC,如果現金是營運資金的一部分,則現金將被視為營運資產並包含在權益價值中。在 EV 下,現金(全部或部分)不可出售或不可轉讓,且不計入股權價值。

因此在國外的評價實務中,大多採用計算 MVIC。主要原因如下:

  1. 中小型企業的所有者能夠在銀行零現金的情況下經營或放心地經營他們的企業。雖然也有例外,就是收入大部分來自按單一的收入。如果按單一收入金額很大且持續收到,那麼企業可能能夠在很少或沒有現金儲備的情況下實現最佳營運。
  2. 使用 MVIC 並在報告的正常化調整部分處理任何非營運現金似乎是合乎邏輯的。如果確定企業持有過剩現金,在此狀況下是先使現金餘額正常化,以達到營運資本的最佳水準。計算股權價值後,再將多餘的現金以及任何其他非營運資產添加到股權價值中。

參考資料來源:2024 年 11 月 13 日, NACVA:QuickRead  

會計結合碳盤查系統

2021年9月,取得了ISO14064-1 Internal Auditor認證後,開始著手開發”會計總帳結合碳盤查系統” 。2022年1月完成母版後先由公司導入試用,同時申請專利登記。

藉由這個系統,公司在今年7月通過ISO 14064-1/2018 的認證,也是台灣第一家通過 ISO 14064-1鑑價暨管理顧問的公司,同時也正式取得專利。

會計系統的整合,我們發現不只讓碳盤查可以節省70%以上的時間,也可以達到日常碳管理的觀察與決策,隨時檢視企業目前的碳排放狀態,藉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改善及後續碳中和、碳權購買數量的決定。

除此之外,本系統還可以直接提供碳定價的計算依據,可以立即檢視目前的碳排放相關成本費用。

因此,只要是會計管理正常的公司,皆可以藉由本”會計總帳結合碳盤查系統”直接執行碳盤查,不再有產業的分別。整個執行過程,也符合 ISO 14064-1的規範。

接下來我們將會把經驗及方法協助客戶碳盤查系統導入或是顧問服務,系統技術也會授權給系統業者。同時也另外開發一套小工具,將免費提供給無法建置系統而且有碳排放盤點需求的公司(目前優先提供本公司鑑價及顧問客戶),可以完成碳盤查作業,並且通過相關的認證。

在通過ISO 14064-1驗證的同時,我們也發現本系統也可以同時計算出品碳足跡,因此在等待本公司配合的驗證機構通過確證後,將會再進行 ISO 14067 碳足跡驗證。敬請期待!

碳管理系統建置導入與驗證

台灣產業的碳焦慮我們看到了,在今年2023年,本公司研發的會計與碳管理結合系統正式取得專利,同時該系統於2022年導入執行,在2023年通過中華民國商檢中心的驗證,正式取得碳排放 ISO14064-1驗證。

經過我們的實證,透過會計的管理即可以做到碳盤查及碳足跡的盤點計算功能。本技術除了提供碳盤查及碳足跡計算功能外,還可做到碳訂價、企業碳排放即時監控及管理。有別市面上一般未通過實證及驗證的輔導及系統!

2023年底前,本專利技術計畫將免費授權給本公司的顧問及鑑價客戶使用,並免費協助本公司客戶碳管理制度建立,並協助通過碳排放驗證。共同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

台灣及大中華地區主要產業數據年鑑開放預購登記

主要產業鑑價數據年鑑2023年版開放預購登記,2023年將出版2個版本,台灣主要產業鑑價數據年鑑國際標準版與大中華地區主要產業鑑價數據年鑑 中文標準版。

  1. 台灣主要產業鑑價數據年鑑 國際標準版內容為中英對照,主要內容以台灣地區主要產業權益市場Beta係數、產業風險、公開市場與非公開市場之折溢價統計、控制權之折溢價統計、主要產業主要財務比率。
  2. 大中華地區主要產業鑑價數據年鑑   中文標準版主要內容為主要台灣地區之產業權益市場Beta係數、產業風險、財務風險、公開市場與非公開市場之折溢價統計、控制權之折溢價統計、公開發行以上企業評比(企業穩健度、營業額前50大企業、營業利益前50大企業、純益率前50大企業、每股盈餘前50大企業、股東權益報酬率前50大企業)、主要產業主要財務比率、近10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大陸地區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權益市場主要產業Beta係數、大陸地區主要產業主要財務比率。

有興趣或有需求的朋友,請在點選以下網址登記預購。https://reurl.cc/M81o2m

淨零碳排可不可行

許多企業因為近年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朝「2050淨零碳排」目標邁進,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採購重要指標。坊間不少顧問及專家們紛紛提出淨零碳排的主張。但是淨零真的可行嗎?

從企業日常經營的角度來看,從一天的開始,員工從家裡到公司或工廠上班,接著啟動企業或工廠運作、生產,進出貨一直到下班員工回家。這一連串的生產動作,每一項都會生產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而這些項目該如何才能完全淨零排碳?老實說這是不可能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排放。至於該如進行,建議如下:

圖檔來源:達志

  1. 先執行碳排放盤點。確認企業體的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並區分各部門的排放現況;
  2. 確認排放現況後,從生產、運輸的技術改善著手,提升能源應用效率,並且降低資源及原物料的浪費。
  3. 對於減量後的溫室氣體進行碳中和,並且善用固碳或是減碳技術創造固碳減碳資源。

以上才是目前實際的解決之道。

在進行碳排放盤點時,也不是很複雜。絕非坊間的顧問公司講得令人不知所以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ISO 14064或 ISO 14067的條文內容看過,把五大排放範疇釐清,自然就可以知道如何處理碳盤點。

至於減碳技術,市面太多了。不想花錢,就直接從節能以及降低生產成本及提升效率著手。這樣對中小企業還比較有直接助益!

撰文: 本公司顧問部     圖檔來源:達志 

價值結論覆核報告上線

為配合本公司評價報告覆核系統上線,並提升評價報告之品質與對報告使用者之保障。舉凡是本公司表定收費之評價報告,自2022年5月16日起,該評價報告之價值結論通過系統覆核者,皆會再附上覆核報告。只要本公司之評價報告附有覆核報告者,該報告在評價基準日後三個月內皆有一定金額之保障,以維護報告使用者之權益。

中小企業如何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碳足跡

由於歐盟在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並依此機制課徵碳關稅。

而碳關稅並非固定費率,而是依照產品進口前一週的歐盟碳交易市場價格計算,要求進口商須購買碳排憑證。2023~2025年為過渡階段,只會要求進口商申報排碳量,2026年起則會實際徵收進口產品的碳關稅。CBAM更鼓勵產品在生產國就進行減碳,因此若該商品已有在其他國家繳交排碳費用,即可扣減其所需購買的CBAM額度。

也因此計算碳排放將是首要目標,計算出企業的碳排放後,才可以知道該購買多少的碳排放額度或是採用哪種減碳方式。

根據國際規範,最常見的碳排放計算規範以ISO16064及 ISO14067為主,依據兩規範的內容分別計算溫室氣體盤查與碳足跡盤查。也因此大企業會自行規劃或是請外部顧問單位協助建立相關的制度系統,然後每年請認證公司到場認證並頒發證書。再依此證書與搭配購買的碳中和額度後剩下的碳排額度去計算繳納碳排放費用。以上是目前大企業出口到歐盟的做法。

Picture From : Oecd-development-matters.org

但是中小企業在成本與效益的考量下,很難花個數十萬元去建立碳排放或是碳足跡盤查制度,再每年花數十萬元請外部認證公司進行認證。

有鑑於此,本公司試著從會計系統去計算衡量溫室氣體排放與碳足跡,因為會計是企業經營的軌跡紀錄與最終成果的呈現。因此在會計系統的分類與統計上增加設計一項功能,只要再傳票作業KEYIN的同時多做一個動作,即可讓系統依據ISO16064及 ISO14067分別呈現計算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與碳足跡盤查。並且可以每個月觀察各部門及企業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與碳足跡現況,進而達到管理的目的。

當然再系統的導入一開始是最麻煩的時期,但是導入後就就只要日常作業的維護與更新即可。省卻了系統建置與導入的時間與日後作業的瑣碎事務。還可以依據每月統計的結果,可以即時確認該買多少的碳排放額度或是確認需要效能改善的部門。無須等到年度的認證公司計算結果。因此從會計系統的附加功能著手,確實可以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並且長期下來,還可以做到會計結果與溫室氣體排放交互勾稽的驗證。

中小企業導入執行ESG簡介

ESG 代表 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是一種企業責任、永續投資的概念。概念說明如下:

  1. 「E-環境Environment」:代表企業需重視環境永續議題,涵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碳排放、氣候變遷、環境永續、碳排放量、汙染處理等。
  2. 「S-社會Social」:意旨希望企業對於人權的支持、維持良善的社區關係、員工雇員的薪資福利、客戶/消費者的保障等,能有其能力所及可參與、付出努力的責任
  3. 「G-公司治理Governance」:董事會/公司決策者對於企業的管理與經營,對外、對內的風險管理,利害人關係的維護、供應鏈廠商的權益及勞工工作環境安全等,攸關於公司營運上的大小事項。

但是若以目前坊間的各管顧公司或系統公司的廣告,似乎要花費鉅資才可以導入,還把結果將講得很美好。

其實ESG系統導入,並非是大公司的專屬;ESG系統的建立,也不需耗費巨資延請坊間的財務或是管理顧問協助,也不用花大錢建立所謂的ESG專用系統。中小企業只要從如何降低成本與提升銷售與企業風險降低的角度為出發點即可,這才是最有幫助的。

就以本公司及客戶ESG的導入經驗為例作為分享。

「E-環境Environment」:
舉例:無紙化作業的導入、員工採用筆記型電腦取代桌上型電腦、差旅交通採用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取代公務車、資料庫採用雲端系統、隨手關燈等。
效益:文具及紙張費用降低,水電費節省,差旅交通費降低。
因為本公司採用自己研發的專利會計系統,可以依據ISO 14064及14067之規範,每月有效掌握各部門碳排放與碳足跡量,也因此可以在未來對於碳費的計算佈建成本也可以有效降低。

「S-社會Social」:
舉例:定期發布產業資訊與分享、出版專業書籍、加保第三責任險、客戶風險與潛在問題的提醒等。
效益:企業形象提升,案件觸角的擴充與延伸。

「G-公司治理Governance」:中小企業對於公司治理制度無須著墨太多,只需要專注在內部管理即可,例如利用工作上的產業資料庫衡量案件承接前的風險、公司同仁定期居家或是遠距上班的執行、員工團體及經理人之專業保險、工作系統自動化建置等。
效益:降低公司經營上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動或是客戶體質不佳產生的營運風險。

ESG導入對於企業的經營是否有具體的效益,老實說只是把所有應該做的措施換個說法而已,而且也不是偏重在碳排放或是公司治理制度,更非大規模的系統建置。中小企業只要把降低成本與風險,提升營運效益的”友善”方法落實,就是ESG的具體呈現。

如何決定專利年費續繳

當企業或發明人擁有多項專利時,常常會面臨專利維護費是否繼續繳納的問題。依據專利法第94條規定第2年以後之專利年費,未於應繳納專利年費之期間內繳費者,得於期滿後6個月補繳之。第2年以後之專利年費未於補繳期限屆滿前繳納者,依法其專利權自原繳費期限屆滿後消滅。

而專利年費之計算詳附表。

專利年費

一項專利申請核准後,20年下來就要支付新台幣222,500元的費用。一個企業單位若是持有上百上千項專利,將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費用與負擔。

坊間不少顧問單位則會建議企業應定期盤點專利組合,並建立決策機制以評估該保留或放棄的專利,可幫助企業將專利做最有效的利用。

但是該如何衡量?它們則又會建議委託顧問單位來協助評估,因此企業又將多出一筆比支付專利年費更大的費用。

在本公司的企業與無形資產評價系統內,有一個”專利技術診斷暨風險衡量系統”,本系統不僅是用來決定無形資產最終價值的依據。在一般日常專利管理中,還具備以下功能:

  1. 利及技術的現況分析;
  2. 專利及技術的風險衡量;
  3. 提供年費是否續繳之建議。

是一套具備科學以及現實證據輔助系統。

透過經營者能力、技術性、產業應用、市場競爭四個構面30個指標來評斷,並且排除空洞不切實際之敘述,針對被衡量之專利或技術來做評比。只要使用者準備相關之佐證資料,透過系統中各指定選項選擇,即可顯示被衡量之專利、技術之診斷及風險衡量評估報告。

系統不僅是操作簡單,對於各指標之設計及結論,都會有支持的相關證據資料佐證,而且更貼切企業現實狀況。

在本公司的無形資產評價報告中,對於專利技術之現況衡量分析皆會納入揭露 ”專利、技術之診斷及風險衡量評估報告” 之內容。

對於非本公司服務之客戶若有相關需求,請再與本公司業務單位聯繫,將會竭誠協助。

企業及無形資產評價系統升級

本公司開發之企業及無形資產評價系統,2022年4月2日起將系統升級,升級後將納入 REAL OPTION 功能。將會讓評價工具的

觸角更深入!長久以來,本公司對於評價秉持著讓市場及產業數據來確認價值的精神,極力避免人為操作價值結論,讓評價標的價值可以忠實表達。因此著手建置評價資料庫及開發評價系統。
結合國內外的各種評價方法,並納入系統計算,並搭配當期市場的產業數據,讓評價人員不必再拘泥於評價工具的選擇與計算,只需要專注在資料收集的正確性與完整性。

因此藉由本公司之”企業及無形資產評價系統”,可降低計算錯誤以及錯用不當的評價方法機率。
加入 REAL OPTION 工具後,結合原有的成本、市場、收益三大面向各種評價方法,在不同的計算因子下,企業評價將會有至少162項,無形資產評價將會有至少225項的價值結論。
還可以輸出該價值結論的計算流程,協助評價報告的繕寫。

本系統也會每年配合新的評價方法或準則修訂,增加更新系統。結合本公司的資料庫,讓評價作業可以做到真正的由產業數據來決定評價標的的價值。

新加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