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減碳策略

減碳是友善自然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為降低激烈氣候發生機會的方法之一。
因此對於減碳策略,經觀察相關的制度與執行成果,建議如下:

  1. 碳排放的衡量與持續監測:溫室氣體會計技術導入,定期與持續衡量溫室氣體排放;
  2. 節能減碳技術的開發與導入:提高能源效能之生產技術與碳捕獲技術的開發應用導入,可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3. 綠色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再生能源的開發並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對石化能源依賴;
  4. 事業廢棄物減量與資源轉換:提高原物料應用率減少事業生產後或因減碳產生之廢棄物,甚至將廢棄物轉換為其他資源;
  5. 政府的決心與獎勵:政府政策明確,健全相關法令及配套措施,讓全民願意並且樂於配合。

相關的專利技術也已經日趨成熟,例如,

對於溫室氣體的監控與衡量,本公司的”具有溫室氣體統計功能之會計系統與統計溫室氣體的方法”專利技術,可以每個月衡量計算當期溫室氣體排放量外,還可以監控到各事業部門之溫室氣體排放;

對於減碳技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處理方法”專利技術,除了具備碳捕捉技術外,對於捕捉後的廢棄物有有相關處理技術,可以達到廢棄物轉換成資源再利用,成诶一個循環的生態體系。

因此民間企業不斷得努力,剩下就看政府的智慧了。

最新服務內容及收費

2022年1月1日開始,為配合本公司國內外服務收費標準之統一,以及報告使用者及客戶之權益保護,特訂定收費標準及保護措施。

自由運營檢索 Freedom to Operate / FTO 之收費,依據各專利範圍之請求項數量收費,每一請求項收費新台幣18,900元。

評價案件收費分為 計件收費與計時收費兩種計算基礎。

計件收費: 依據評價標的評價前的帳面價值收費,若無帳面價值則依評價價值收費,計算內容採累進費率,級距如下:

計時收費,則採投入作業人數乘以工作時數及每小時人工費用計算。每小時人工依據 經濟部及所屬機關委辦計畫預算編列基準 ,每小時鐘點費新台幣1600~2400元計算,一般報告標準作業80工作小時起。

報告使用者及客戶之權益保護,舉凡依據前述表定收費之評價案件,並通過本公司評價系統覆核者,每件報告將會有新台幣250~500萬之第三責任險保障,以維護客戶之權益。

以上公告,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如何面對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專案之對策 The 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BEPS)

跨國企業可能透過避稅方法逃避納稅,例如在不同稅收管轄區之間轉移利潤或利用利用稅收規則差距的稅收籌劃策略。因此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最近啟動了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項目。

主要國家稅率

BEPS專案之目的,是為了針對大型跨國公司,尤其是美國的大型公司,利用BEPS工具大量避稅,造成美國以外發展中國家的大量稅基侵蝕、稅收流失,因此推出之專案,故本專案可稱為〝反BEPS專案〞。上述美國運用BEPS最多的公司,可歸納為運用IP的公司如Apple、Google等及生命科學公司(如Allergan、Pfizer、Merck & Co等)

BPES工具主要可分為下列兩類:

  1. IP-base BEPS工具,透過跨國運用IP的付費,將利潤移轉到免稅天堂。
  2. Debt-based BEPS工具,透過虛擬的債務,以高利率/利息將利潤移轉到免稅天堂。
  3. TP-based BEPS工具,透過財貨或勞務、高額的移轉訂價,將利潤轉到免稅天堂。

在過去傳統是以第二、三項,特別是第三項來作為BEPS的工具,但近年來第一項工具運用愈來愈廣泛。由於避稅太多,在外部壓力下,2020年1月,蘋果公司、Google、Facebook等美國跨國公司逐步放棄這一避稅手法。各國政府計劃設置全球最低企業稅率以減少跨國公司避稅問題。

在台灣,除了有BEPS的挑戰外,另外還有CFC及PEM將會陸續實施,將會造成過去境外公司的操作模式相繼失效。對於這樣的狀況該如何因應?在維持原有的境外公司下建議如下:

  1. 重新審視各地區的稅率以及雙邊租稅協定;
  2. 企業設立及虛實管理整合;
  3. 面對稅務規定,企業金流及業務交易流程重新擬定;
  4. 誠實申報企業經營現況。

經過上述四點, 依據企業現況謹慎規劃操作,相信不只可以符合法律規定,甚至可以達到節稅的效果。至於該如何運作,因為各企業的狀況不同,並沒有一定的方式,也因此歡迎提出問題留言討論。

評價報告使用者保護機制

2013年為了讓台灣的評價結論可以貼近反映台灣當地的真實價值,我們開始研究建置屬於台灣的評價專用資料庫,在2015年我們完成了建置,除了評價作業使用外,也提供證券投資風險規避及投資時點及產業的參考依據,獲利達20%以上。

2017年,為了對於企業管理風險掌握,從本公司的資料庫研發出企業診斷與風險衡量系統。

2018年為了讓專利及無形資產的價值衡量可以真正有效發揮,讓專利後續維護能夠有更進一步的決策依據,我們參酌德國及韓國智慧財產局制度,研發了專利及無形資產風險衡量系統。

2019年,為了讓評價可以擺脫人為操作的問題,讓市場數據來決定呈現標的真實價值,我們建置了企業及無形資產評價系統,結合本公司的評價資料庫及風險衡量系統,只要輸入基本數據參數,就可以呈現各種評價方法及價值結論,還可以持續擴充評價方法。並且在2021年取得中華民國專利。

鑒於近五年來,會計簽證及評價產業的瑕疵,為了維護報告使用者及投資人的權益,我們設計了保護機制。只要是本公司或是聯盟業者出具的評價報告,並經過本公司之企業及無形資產評價、企業及無形資產診斷及風險衡量系統檢測以及評價報告覆核機制,將有新台幣250萬起之保障。除了有效提高評價報告品質外,更可以有效降低報告使用者的風險。

保護機制自2021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碳費及碳權資產的衡量

當碳排放受到國際重視之際,對於溫室氣體的管控也逐日升溫。對於碳管理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四種:減量目標、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效能標準、課徵碳費或碳稅。目前台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只有授權減量目標、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效能標準三個政策工具,對於課徵碳費或碳稅也正在規劃當中。相較於其他已經執行國家,台灣目前是相對落後,但也正在急起直追。本篇將針對如何去計算衡量對於企業所擁有的碳權資產進行簡介。

對於溫室氣體排放,常見主要依據為 ISO 14064-1 或 ISO 14067 兩個標準衡量。必須要先衡量企業每年的經濟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再減去因採取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措施,或是國家核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後,剩下的部份再去計算碳費或碳稅。若是減除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負數,則形成碳權或是碳資產。此時這些碳權或是碳資產則可認列為資產並進行交易。

對於國家核定的碳排放量就不用贅述,接下來就談談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措施。在 ISO 14064-1 的規範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措施為下列10項。

  1. 能源需求和使用之管理;
  2. 能源效率;
  3. 技術或過程改善;
  4. 溫室氣體捕集及封存於溫室氣體儲存庫;
  5. 運輸和旅行需求之管理;
  6. 燃料轉換或替代;
  7. 造林;
  8. 棄物減量;
  9. 使用替代燃料和原物料(AFR)以避免廢棄物掩埋或焚化;
  10. 冷媒管理。

其中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措施也是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依據 ISO 14064-1 規定,也必須納入計算。

碳權資產的公式:

[(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措施 – 措施本身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或國家核定排放額度 – 企業本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 單位碳費 = 碳權資產或碳稅

公式計算不複雜,因為複雜的是溫室氣體計算。除了請外部的認證公司外,未來中小企業也可以藉由自己的管理系統來達到計算衡量的目的,相關技術本公司將在12月公開。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如何面對CFC的衝擊–CFC執行簡介

2022年台灣地區將開始執行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簡稱CFC),因此對於有透過境外公司交易或是節稅的個人或企業皆會受到影響。

但是對於相關法律的條文卻相當紊亂,讓人很難解讀。甚至讓平常在處理相關稅務事務的會計師也看不懂。但就這點,本人就簡單濃縮簡述說明。

  1. 低稅負國家之認定
    • 除了常見的免稅天堂外,只要當地的所得稅率低台灣稅率的70%者(目前就是低於14%),就是被認定為低稅負國家。
  1. 哪些人須納入CFC計算課稅
    • 個人或其與配偶及二親等以內親屬、企業內之員工直接或間接持有低稅負國家公司股份或資本額達10%以上者。
    • 對低稅負國家公司具有一定控制力。
    • 對低稅負國家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股份或資本額合計50%以上。
  1. 個人得豁免適用CFC計算
    • 當年度,個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持有的全部境外公司盈餘或虧損低於新台幣700萬元,就可免適用CFC計算。
  1. 對於當地實質營運活動之認定須符合以下規定:
    • 在設立登記地有固定營業場所,並僱用員工於當地實際經營業務。
    • 當年度投資收益、股利、利息、權利金、租賃收入及出售資產增益之合計數占營業收入淨額及非營業收入總額合計數低於10%。

知道了前面四項關鍵,接下來該如何去規劃應該就很清楚了。至於該如何去突破?目前至少有2個方法,有機會再一起討論。

會計師事務所,因為CFC也增加了這方面的簽證業務,建議就是查核前請把標的企業章程讀清楚,以及理解各國家地區的法令,再執行查核。如此可以節省不少工作上的困擾。

淺談固定資產評價—機器設備、儀器評價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有形資產。

從會計的角度劃分,固定資產係為供營業上使用,且使用年限(經濟壽命)在一年以上,非以出售為目的之有形資產。包括土地、土地改良物、房屋及建築、機器設備、裝卸設備、倉儲設備、售氣及輸氣設備、模具設備、水電設備、冷凍設備、漁船設備、電腦通訊設備、試驗設備、污染防治設備、運輸設備、船舶設備、碼頭設備、飛航設備、辦公設備、營業器具(觀光飯店業適用、機具設備、遊樂設備、景觀園藝、租賃資產等)。 在台灣因為有不動產估價師法,因此對於

土地及房屋建築部份再另外依不動產估價師法處理。 而固定資產評價會採用:

  1. 成本法:重製/置成本法,其中的重製/置成本則會採

(1)直接法 (2)物價指數法 (3)重置計算法 (4)綜合估價法 (5)重量估價法 (6)類比估價法。 等方法衡量計算。

2.市場法:直接比較法、因素調整法、成本比率調整法、直接收購法。

3.收益法:現金流量折現法。

當價值確認後,對於固定資產之耐用年數確認,坊間及會計業常會拿財政部的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來做計算依據。但是若依據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計算,則會造成資產過分高估。主要是因為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的編制是以國稅局課稅為目的,因此會考慮課稅的因素而把耐用年數拉長,藉以讓折舊費用降低,進而提高收益的認列。因此在耐用年數攤提時採用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則必須再調整耐用年數,讓固定資產的實際耐用年數可以真實呈現。

由於固定資產評價主要是用於市場交易之參考,因此在實際操作上會建議修先採用市場法作為計算衡量依據,其次才為成本法。

評價工作指引

為配合本公司評價系統專利,以及評價人員和報告使用者保護機制,並解決目前台灣評價準則規範不足及難以執行之問題。特依據遵循參考國際評價準則IVS以及國際鑑價分析師NACVA之Professional Standard,訂定評價工作指引。

本評價工作指引分為

  1. 企業評價工作指引;
  2. 無形資產評價工作指引;
  3. 評價覆核工作指引。

以作為本公司及合作夥伴之作業參考方針。工作指引之下載,目前僅供本公司工作人員及合作夥伴使用,恕不提供非本公司合作對象下載使用。

https://is.gd/yvIH72 https://is.gd/3pjmxe https://is.gd/PRtTRj

如何有效降低疫情造成的損失

2021年8月20日下午4:00,本公司將為本公司之鑑價及顧問服務客戶提供為時約一小時的特別線上講座,日前收到連結的朋友請連結上線。

本次內容係以如何有效降低因為疫情造成的損失,並且為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疫情而是先做準備。內容不會有理論說法,完全以實務上的操作為主,並附上操作案例解析。

針對本次講座,也特別把屆時上課教材內容上線供下載,但是內容中為保護本公司客戶權益,實務操作將在線上課程中演示,將不會出現在下載的教材中。

教材下載連結:https://reurl.cc/KA7xyR

下載時間至2021年8月22日止

希望透過這次的講座,可以對您的企業度過疫情衝擊有所助益。

如何利用從財務報表及財務資料庫 察覺財務舞弊的跡象

坊間對於財務報表有句警語:如果一家公司與同業相較,同時有「應收帳款天數過高」與「存貨天數過低」這兩個指標,做假帳的機率高達9成。

從實證上來看確實是有案例,但是除了這2個指標之外,其實還有其他操作的項目,例如

  1.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2. 長期投資
  3. 現金
  4. 預收款項
  5. 預付費用
  6. 其他資產
  7. 同業或股東往來

因此市面上就有資料庫軟體業者建議使用它們的信用評等,不然就是使用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財務報表比較資料庫。這些工具都是目前市面上可應用的,但是還是有使用上的不便與障礙如下:

  1. 資料庫軟體業者的信用評等,必須付費(應該的),費用不低,而且比較基礎較難掌握;
  2. 公開資訊觀測站,引用為公開發行以上企業,營業規模跟一般中小企業差異過大;
  3. 以上資料庫的使用,使用者必須先就調整財務報表,讓比較基礎一致。

因此光是 KEYIN 自己的財務報表就是一番工夫,後面的調整又是一個問題。為了克服前述問題,於是在2018年開始從本公司的產業資料庫中的財務比率資料重新整合,開發出企業診斷及風險平等系統。只要使用者把自己的財務報表輸入,再選擇產業,比較結論即可產生,無須再做事前的比較基礎調整。

除此之外,對於目前以產業別作為分類外,我司還業界首創加入了以產品別作為比較基礎,可以讓您進一步明確掌握比較差異。

藉由產業類別的產業平均或是產品別的產業平均來比較,將可為經營管理、授信及投資決策,帶來更具體並且明確的依據。再搭配其他先進的指標理論,將會有進一步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