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減碳策略

減碳是友善自然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為降低激烈氣候發生機會的方法之一。
因此對於減碳策略,經觀察相關的制度與執行成果,建議如下:

  1. 碳排放的衡量與持續監測:溫室氣體會計技術導入,定期與持續衡量溫室氣體排放;
  2. 節能減碳技術的開發與導入:提高能源效能之生產技術與碳捕獲技術的開發應用導入,可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3. 綠色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再生能源的開發並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對石化能源依賴;
  4. 事業廢棄物減量與資源轉換:提高原物料應用率減少事業生產後或因減碳產生之廢棄物,甚至將廢棄物轉換為其他資源;
  5. 政府的決心與獎勵:政府政策明確,健全相關法令及配套措施,讓全民願意並且樂於配合。

相關的專利技術也已經日趨成熟,例如,

對於溫室氣體的監控與衡量,本公司的”具有溫室氣體統計功能之會計系統與統計溫室氣體的方法”專利技術,可以每個月衡量計算當期溫室氣體排放量外,還可以監控到各事業部門之溫室氣體排放;

對於減碳技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處理方法”專利技術,除了具備碳捕捉技術外,對於捕捉後的廢棄物有有相關處理技術,可以達到廢棄物轉換成資源再利用,成诶一個循環的生態體系。

因此民間企業不斷得努力,剩下就看政府的智慧了。

減碳技術的導入與碳排放碳權管理 (二):減碳技術導入

面對當今全球最迫切的暖化課題,建立低碳技術發展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CTD) ,開創溫室氣體減量技術,已經是全世界必須面對的課題。不論是因應「京都議定書」對溫室氣體減量之規範,或基於地球村理念,均紛紛推行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溫室氣體減量趨勢即透過國際產銷供應鏈或國內環保法規要求,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活動,做好能源使用與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未來將成為企業確保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對於減碳的技術,以台灣主要排炭產業為例,例如火力發電、水泥製造、鋼鐵、化工業等將是優先面臨。因此國內外紛紛有各種碳捕獲的技術可以提供利用,像是工研院的鈣迴路捕獲技術,或是日本東芝的電磚捕獲技術,都是近年來討論度高的標的。但是普遍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碳捕獲後的後續處理問題。以台電火力發電來說,詳圖一。當火力發電利用集塵設備及排煙脫硫設備捕獲下來的底灰、飛灰、石膏等有了循環利用的方式,但是另一個二氧化碳排放要怎麼處理?

再以工研院的鈣迴路捕獲技術為例,詳圖二。產生的CaCO3要如何處理?

日本東芝的電磚捕獲技術為例,碳捕獲後產生的大量CO要何去何從?

這些碳捕獲的衍生物是否會成為二次汙染?變成另一個棘手問題。

因此在引用碳捕獲技術時,必須同時考慮到後續的衍生物處理問題,讓這些衍生物可以再循環利用成為資源,這樣才可以達到真正減碳的目的。

目前本公司已掌握碳捕獲及後續碳處理的相關技術資訊,該技術業經實地工廠執行測試可以達到CCS衍生物的循環利用。也歡迎對於相關技術有興趣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