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如何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碳足跡

由於歐盟在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並依此機制課徵碳關稅。

而碳關稅並非固定費率,而是依照產品進口前一週的歐盟碳交易市場價格計算,要求進口商須購買碳排憑證。2023~2025年為過渡階段,只會要求進口商申報排碳量,2026年起則會實際徵收進口產品的碳關稅。CBAM更鼓勵產品在生產國就進行減碳,因此若該商品已有在其他國家繳交排碳費用,即可扣減其所需購買的CBAM額度。

也因此計算碳排放將是首要目標,計算出企業的碳排放後,才可以知道該購買多少的碳排放額度或是採用哪種減碳方式。

根據國際規範,最常見的碳排放計算規範以ISO16064及 ISO14067為主,依據兩規範的內容分別計算溫室氣體盤查與碳足跡盤查。也因此大企業會自行規劃或是請外部顧問單位協助建立相關的制度系統,然後每年請認證公司到場認證並頒發證書。再依此證書與搭配購買的碳中和額度後剩下的碳排額度去計算繳納碳排放費用。以上是目前大企業出口到歐盟的做法。

Picture From : Oecd-development-matters.org

但是中小企業在成本與效益的考量下,很難花個數十萬元去建立碳排放或是碳足跡盤查制度,再每年花數十萬元請外部認證公司進行認證。

有鑑於此,本公司試著從會計系統去計算衡量溫室氣體排放與碳足跡,因為會計是企業經營的軌跡紀錄與最終成果的呈現。因此在會計系統的分類與統計上增加設計一項功能,只要再傳票作業KEYIN的同時多做一個動作,即可讓系統依據ISO16064及 ISO14067分別呈現計算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與碳足跡盤查。並且可以每個月觀察各部門及企業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與碳足跡現況,進而達到管理的目的。

當然再系統的導入一開始是最麻煩的時期,但是導入後就就只要日常作業的維護與更新即可。省卻了系統建置與導入的時間與日後作業的瑣碎事務。還可以依據每月統計的結果,可以即時確認該買多少的碳排放額度或是確認需要效能改善的部門。無須等到年度的認證公司計算結果。因此從會計系統的附加功能著手,確實可以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並且長期下來,還可以做到會計結果與溫室氣體排放交互勾稽的驗證。

減碳技術的導入與碳排放碳權管理 (一):整體架構簡介

為了因應未來環境變遷,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關鍵議題之一。主要排放國家中國及美國相繼坐下研商後,相關的措施也將隨後展開。台灣在數年前制定了減碳四法(「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溫室氣體減量法」及「能源稅法」),台灣有機會在2021年年底前建立碳交易平台。未來企業該如何因應?相應的準則對策為何?透過附圖的流程圖就可以了解。

對於碳排放如果管理得當,效益不只是單純的減少排放,提升企業形象。甚至還有衍生出來的碳權資產還可以為企業帶來額外收入。未來將就減碳技術、碳排放管理制度、碳權管理三部分各別介紹。對於減碳技術的導入與碳排放碳權管理制度建立有興趣者,也歡迎提出討論。